(1)光緒四年(1878年),基督教興化美以美會租賃莆田城內坊巷吳氏祠堂為校舍,創辦培元書院,培養宗教職業人員。 (2)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,美籍傳教士蒲魯士、蒲星氏把培元書院改制辦成全日制普通中學,稱培元西學堂。引進西方文化課程,保留中國文化課程,創中西兼容辦學模式。首任校長蒲星氏。 (3)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在城內朱紫鋪與倉邊巷間征地數十畝,開辟學校自有校址。1901年首座大樓“映雪樓”(后來又稱“哲理鐘樓”)建成使用。時任校長高德理。 (4)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,為紀念德績雙馨,舍己救人的高德理校長,學校改稱興郡哲理中西學堂,后稱莆田哲理中學。 (5)民國十五年(1926年)二月,哲理中學共產黨員教師陳國柱受中共中央委派,在哲理中學校園內的哲理鐘樓成立第一個中共閩中地方組織,領導閩中人民鬧革命。 (6)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在“非基督教”、“奪回教育權”的斗爭浪潮中,學校改由莆籍國人劉金標任校長,延續至今。 (7)民國廿七年(1938年)5月,為避日寇飛機轟炸莆田城殃及學校,全校師生分批遷至山區廣業里霞溪村、西天尾渭莊、碗窯、后黃等村及城北東里等地堅持辦學,直至1942年8月遷回倉后巷本址。時任校長黃俊英。 (8)1949年9月,晉江專署教育局、莆田縣人民政府任命宋慶嵩任代校長;1950年8月,任命黃益三任校長,領導學校變革課程,實施新中國辦學方針政策。 (9)1952年10月,晉江專署教育局、中共莆田縣委、莆田縣人民政府派遣共產黨員干部楊國華帶隊進校,正式接管學校,改稱莆田第二中學。本校為中共城區中學支部駐地,楊國華任書記兼本校副校長。 (10)1955年,中共莆田第二中學支部委員會成立,把握學校辦學方向。孟津任書記。 (11)1956年,學校被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。校風教風學風優良,業績卓著,成福建省“高考紅旗”主力軍之一。 (12)1966年6月起,按中共中央統一部署,莆田二中師生參加文化大革命。1968年12月,農村戶籍學生回鄉務農,城鎮戶籍學生上山下鄉從事農業勞動,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。 (13)1969年,學校被宣布停辦,校址改為他用。部分教師分流到城區僅有的兩所“五七中學”任教,大部分教師下放農村。 (14)1972年,莆田地區、莆田縣政府選址城區楊梅山,重建復辦莆田二中,年底教學樓基建正式動工。1973年4月黃金溪奉命主持學校重建復辦工作。1974年9月正式招生開學。 (15)1981年,莆田二中被重新確認為省重點中學,時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黃金溪。 (16)1994年,莆田二中通過福建省普通中學二級級達標驗收。時任校長陳金富。 (17)1995年6月,莆田縣教育局批準復辦民辦哲理中學,所收學生暫由莆田二中托管。 (18)1997年,莆田二中通過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評估驗收。時任校長戴明鎖。 (19)2002年5月,莆田二中升格隸屬莆田市教育局管轄。時任校長朱金先。 (20)2003年6月,莆田市人民政府發文確認莆田哲理中學為市屬民辦完全中學。 (21)2004年5月,莆田二中黨支部升格設中共莆田第二中學總支部委員會。涂雨當選總支部書記。 (22)2005年3月,莆田二中搬遷西天尾溪白校區。梅山校區作為哲理中學校區,校長郭德翊(兼)。溪白新校區籌資1.6億元,征地233.7畝,建筑面積近8萬平方米,建有標準化教室90間,學生宿舍6棟498間,擁有科技樓、綜合樓、辦公樓、體育館、圖書館、學術交流中心、標準田徑場、標準足球場、標準游泳池等高標準現代化教學設施。綠化面積近8萬平方米。哲理中學在梅山校區陸續改造增建教學樓、學生餐廳、科學樓等基建項目。 (23)2005年5月,福建省教育廳同意哲理中學高中登記注冊。 (24)2005年12月,中共莆田市市直教育系統委員會批準,莆田二中黨總支委員會增設中共哲理中學支部,曾加華當選黨支部書記,至同年8月,改任校長。林永福接任黨支部書記。 (25)2007年10月,莆田二中黨總支部升格設中共莆田第二中學委員會。 (26)2012年福建省教育廳確認莆田哲理中學為校址、師資、財務、招生與頒發畢業證書“四獨立”的民辦完全中學。黨支部書記兼市政府督導專員林永福,校長涂雨。 (27)2014年7月,莆田市教育局批準成立莆田第二中學教育集團。集團總校長為莆田二中校長郭德翊。 (28)2017年2月,哲理中學被確認為福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。 (29)2018年6月,哲理中學通過福建省二級達標高中評估驗收。書記兼市政府督導專員方祖禧,校長陳培基。 (30)2019年,莆田二中被確認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。黨委書記兼校長曾加華。 (31)2019年3月,經莆田二中黨委批準,哲理中學黨支部升格設立中共哲理中學總支委員會。方祖禧當選總支部書記。 (32)2020年11月,莆田二中被授予“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”。 (33)哲理中學獲市財政撥款1.7億元,在梅山校區陸續建成高7層的學生宿舍2棟,分別高10層和5層的教學綜合樓2棟,高7層的圖書館1棟,改造300米跑道運動場1處,大幅改善辦學條件。
莆田二中 哲理中學 “數”說校史(二) ——校友之光 (1)中共閩中地方組織創建者與領導者1位:陳國柱。 (2)革命英烈16位:洪思聰、陳天章、陳兆芳、吳承斌、張如琦、陳文杞、陳祖勛、林汝澄、陳鼎峙、楊杞松、陸集圣、羅迎祥、陳國楨、陳維鍒、曾紹舜、黃中訓。 (3)抗日將軍15位:戴元哲、郭文經、林耀東、江湘、陳名揚、方清湘、關有英、宋耀華、林潞生、陳文杞、吳鶴云、徐子固、林羲民、劉為垣、劉為城。 (4)中科院、工程院院士3位:黃維垣、俞永新、楊錦宗。 (5)省部級領導干部6位:許彧青、肖健、黃文麟、陳雷卿、林文肯、李祖可。 (6)廳局級領導干部70多位,其中正職領導干部14位:宋發祥、陳其揮、孟津、林振夏、戴志澄、陳清龍、林文豪、 戴家寧、吾惠冬/金騰、徐梅亭、黃超英、蔣振達、 劉彩云、許元英。 (7)大學校長、書記20多位,其中正職10位:歐元懷、林景潤、唐守謙校長、宋梅南、吳仁民、石益、朱旭、林維澄、李金華、潘玉騰。 (8)解放軍大校軍官27位。 (9)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科技人才60多位。 (10)博士導師40多位。
莆田二中 哲理中學 “數”說校史(三) ——歷史之最 本校140多年風雨歷程,屢創閩中地區辦學歷史之最。 (1)校史最長。莆田第二中學前身莆田私立哲理中學,哲理中學前身培元書院,培元書院創辦于1878年。校史之長,居閩中地區第一,福建省前列。 (2)最早的全日制普通中學。1898年,培元書院改制轉型辦成全日制普通中學。學校引進西方文化課程,保留中國文化課程,形成中西兼容的新型中學堂。 (3)最早選送學生出國留學。1903年,學校選送宋發祥、郭玉清留學美國。至1949年,出國留學生人數多達一百多人,占莆田海外留學生總人數的八成以上。 (4)開創一系列體育運動項目。1898年開設體育課,1904年從美國引進排球運動、籃球運動項目,1906年舉行校內體育運動比賽會,1908年牽頭舉辦校際體育運動會,1910年開設田徑運動項目1912年開始12人制排球運動,1920年參加省學生運動會等,開創莆田多樣先進的現代體育項目。據《海峽都市報》2016年8月20日文章考證,本校排球運動全國最早,可謂首開中國排球運動之先河。 (5)在校學生最早參加省級以上體育運動會。1920年校田徑隊參加福建省首屆學校聯合運會,取得團體(乙組)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。第二年校田徑隊參加福建省第二屆學校聯合運動會,再次取得田徑團體(乙組)總分第二名。黃淮欽獲跳高、跳遠雙冠軍,吳錦美獲低欄冠軍,程天泗獲跳高亞軍。 (6)在校學生創早期最好籃球競技成績。1940年代,哲理中學“旋風”籃球隊譽滿八閩,1946年攀登籃球競技高峰:戰勝晉江縣衛冕隊兩場,奪得地區運動會冠軍;戰勝美國海軍籃球勁旅兩場;戰勝省城福州3支籃球勁旅。7場全勝,轟動八閩。 (7)校友最早參加國際運動會。宋國祥,就讀清華大學期間入選國家體育運動隊,1919年5月參加在馬尼拉舉辦的第四屆遠東運動會籃球比賽獲得亞軍。宋俊祥,就讀清華大學期間入選國家體育運動隊。先后參加1919年5月在菲律賓舉辦的第四屆遠東運動會和1921年5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。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參加足球比賽獲得冠軍。 (8)校友最早在國際體育競技比賽中勇奪個人項目冠軍。吳德懋,就讀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體育系期間入選國家體育運動隊。1925年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七屆遠東運動會,奪得五項全能第一名,為中國隊奪得唯一的一枚金牌。 (9)校友最早獲碩士學位。吳仁民,1918年獲波士頓大學理學碩士學位?;貒笕谓淌?、大學校長。 (10)校友最早獲博士學位。宋尚節,1926年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。 (11)創建中共閩中第一個地方組織。1926年2月,哲理中學教師,共產黨員陳國柱在哲理鐘樓發展哲理中學學生陳天章、陳兆芳、吳承斌、吳夢澤、陳德來加入共青團,創建莆田黨團混合支部,陳國柱任書記,從此領導閩中人民開展艱苦卓越的革命斗爭。 (12)新中國最早的學校黨支部。1952的10月,共產黨員楊國華受莆田縣委、縣人民政府委派,帶隊正式接管本校,并在本校設立莆田城區學校教工黨支部,任書記,兼任莆田第二中學副校長,加強黨對學校的直接領導。 (13)最早開展軍民共建文明單位活動。1983年初,率先與駐軍九五醫院建立共建精神文明單位關系,積極開展共建活動,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。 (14)高考成績上本科線最早突破千人關。進入新世紀后,本校高考成績獲得持續大面積豐收。以2000-2009年的10年統計,上本科線的考生達13000多人,其中上重點線的4000多人,全市第一名的8人,平均分全省第二的1次,第三的3次,第四的2次,第五的1次等等。31人考上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。2003年,上本科線的考生1368人,首破全市單校千人關。 (15)占地面積最大的花園式學校。2005年3月28日,莆田二中遷址西天尾鎮溪白村,新址占地面積234畝,2014年又增征15畝。哲理中學梅山校區占地面積60多畝。至本《校志》截止期(2020年),本校為全市中等學校占地面積最大的花園式校園。 莆田二中 哲理中學 “數”說校史(四) ——優良傳統 (一)包容創新傳統。引進西方科學文化課程和管理模式,保留傳統國學課程和管理模式;引進外籍學校管理者和教學人員,保留國人學校管理者和教學人員,形成包容創新,中西兼容的辦學理念和模式。1980年代以來,這種傳統得以傳承弘揚。邀請蒲魯士、蒲星氏后代來校訪問交流、講學培訓,派員出國進修、培訓、講學;組團到辦學先進城市學習取經、結對子互學互幫,派員到寧夏、新疆支教;與本地區兄弟校成立教育集團,互學互幫;請校友回母校作國內外教育動態講座等,有效拓寬學校辦學思路。 (二)使命擔當傳統。 1、追求真理,獻身革命。哲理中學被譽為閩中革命搖籃,早期師生革命活動,在閩中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1919年,陳國柱等學生積極參加聲援北京“五.四”運動的活動,鍛煉出一批接受新思想的先進青年學生。1926年2月,共產黨員教師陳國柱在哲理鐘樓創建閩中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“莆田黨團混合支部”,領導莆田人民、閩中人民開展艱難卓越的革命斗爭。洪思聰、陳天章、陳兆芳、吳承斌、張如琦、楊杞松、羅迎祥、陸集圣、陳國楨、陳維鍒、曾紹舜等10多位在校學生和校友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。 這種追求真理,獻身革命的感人史實,被作為重要內容載入莆田革命史,也是我校一直引為自豪的校史,被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師生中不斷流傳,以其特殊的精神營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。 2、抗御外敵,同仇敵愾。(1)抗日戰爭時期,全校師生總動員,組織抗戰后援會,積極募捐支援前線,下鄉宣傳發動民眾參加抗日活動,積極報名參軍,奔向抗敵前線。學校為避日寇飛機轟炸,外遷4年,堅持辦學。廣大學生同仇敵愾,發奮讀書,立志成才,報效祖國。(2)大批校友紛紛奔赴前線,譜寫抗日救亡的壯麗篇章。15位抗日將軍校友揮師疆場,英勇殺敵。陳文杞將軍在中條山保衛戰中,率部與敵激戰三晝夜,壯烈犧牲,氣貫山河。 3、學成歸來,報效祖國。二十世紀上半葉,哲理中學有1百多位學生出國留學深造,多數人學成后回到苦難深重的的祖國,在教育、科技等領域取得卓著成果。郭挺章、黃維垣等優秀科學家排除美國政府重重阻擋,歸來參加新中國建設。學成歸來的多數人后來都參加社會主義祖國建設,為新中國的繁榮富強作出杰出貢獻。 (三)體育強校傳統。我校被公認為莆田現代體育的發祥地。早在1898年培元西學堂創辦伊始,蒲魯士、蒲星氏等人就將西方體育引進校園,把體育列為正課,隨后陸續創新開展籃球、排球運動(1904年)、舉辦校運會(1906年)、牽頭聯辦校際運動會(1908年)、體育課開設田徑運動項目(1910年)、開始12人制排球運動(1912年)、參加省學生運動會(1920年)等,開創莆田多樣先進的現代體育項目。多任校長兼任體育教師,親自教授田徑知識與技術,每學期舉行一次校運會,每位學生選報兩個項目參賽。 全校性的體育運動生機勃勃,成為蜚聲全省的體育強校。1921年夏,程天泗等4位學生參加全省聯合運動會,分別奪得跳高第一、二名。1946年1月,戰勝晉江縣衛冕隊,奪得地區運動會冠軍。同年春季,“哲理旋風”籃球隊征戰省城,三戰皆捷,威震省會。同年夏季,美軍一籃球隊,經莆田而聞“旋風”,尋門“挑戰”,“旋風”隊奮而迎戰,二戰皆捷。全城萬人空巷觀戰,大快人心。1947年10月,以莆田哲理中學為主力之一的“莆田田徑訪問團”,先后訪問福州、上海、 南京等地,歷時56天,捷報頻傳,三地皆勝,轟動全國體壇,成為中國體育史的一個創舉。哲理中學為莆田體育發展首開先河,堪稱“田徑之鄉”發祥地。 體育明星校友賽場呈威風,聲名震體壇。眾多優秀體育苗子,走出本校后經過一番再歷練,紛紛登上全國、國際體壇高端。1919年5月,就讀清華大學的宋國祥校友入選國家籃球隊,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四屆遠東運動會,中國隊獲得亞軍,個人又獲得短跑和跨欄兩項亞軍。1921年5月,清華大學學生宋俊祥校友入選中國足球隊,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,中國隊勇奪冠軍。1925年,入選國家田徑隊的東南大學學生吳德懋校友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,奪得男子五項全能冠軍,為中國隊奪得本屆唯一的一塊金牌??谷諔馉帟r期,劉天賜校友在重慶舉行的全國大學生運動上獲得多項冠軍,總分名列第一,被新聞界譽為“飛毛腿”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體育明星校友和在學體育尖子繼續不斷產生,涌現出黃壽鏘、王國忠、陳文藻、陳鐘元、黃文宣、李玉鳳、李元璋、林清泉、劉碧麗、陳佳萍、林慧君、葉羽函、蔡琰嫻、林珊珊、鄒亦凡等在國際、全國重要比賽中摘金奪銀的優秀運動員,彰顯我校持之以恒的體育強校傳統。 (四)勤奮讀書傳統。在鄉情、校風、良師、理想的影響和驅動下,本校形成了一代代學子勤奮讀書、刻苦鉆研、立志成才的優良傳統。(1)早期,許多家庭貧困的子弟,以半工半讀的形式在教會辦的工廠里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。邊勞動邊學習,千方百計爭取時間讀好書。(2)抗日戰爭時期,日寇飛機猖狂轟炸莆田,學校被逼外遷長達4年之久,全體學生同仇敵愾,激發學好本領、抗日救亡的堅定意志,發奮讀書,磨練培養出黃維垣、俞永新等大批優秀人才。(3)新中國初期,貧困家庭學生克服重重困難,堅持學業。廣大學生以頑強的毅力,度過國家三年經濟困難,忍饑挨餓堅持學習,取得優良成績。自1952年至1965年,有59名學生考上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,還有大批學生考上中國科技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同濟大學、南開大學、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、廈門大學等名牌大學。許多人成為共和國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才。(4)重建梅山校區,全校師生踴躍參加建?;顒?,時間長達數年,有效彌補財政撥款資金不足問題。學生們在勞動中得到意志力的磨練,更加抓緊時間學好文化課,涌現出許多德才兼備的人才。二十一世紀以來二十年間,學校一方面開展活躍的教育教學改革,一方面勉勵學生發揚我校勤奮讀書的優良傳統,取得良好的效果。跟蹤三年提高率,屢居全市前茅。2017年哲理中學被確認為福建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,2019年辦學綜合評估,莆田二中位居全市第一名,同年被確認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。正是兩方面均衡重視發展所出之成果。
莆田二中 哲理中學 “數”說校史 ——結束語 一百余年文化積淀,四大優良傳統,是我校辦學的寶貴精神財富,是學校發展的持久強勁的推動力,是一座宏大巍峨,含量豐厚的文化礦山,有待我們真心厚愛、科學開采,提純我們今天與明天辦學的傳統基因,形成我校獨特豐富的辦學營養。 2020年12月
|